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1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67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fortuitum HCCB 003△^1-脱氢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fortuitum HCCB 003无细胞PBS抽提液对底物4AD和ADD的转化,发现该菌株中同时存在△^1-脱氢酶和△^1-还原酶,但前者的催化活性远高于后者。同时研究了不同温度及有关金属离子对△^1-脱氢酶活力的影响,发现28℃为该酶的最适温度,以及一定浓度的Fe^2 、Mn^2 、Zn^2 、和Ca^2 对该酶具有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982.
建立并评估分别检测戊型肝炎(戊肝)病毒IgM与IgG抗体的捕获法及间接法ELISA。以原核表达的多聚化重组HEV蛋白为抗原,建立戊肝捕获法IgM ELISA(E2-IgM)和间接法IgG ELISA(E2-IgG).利用29只实验感染猴系列血清及多份临床急性肝炎血清、正常人血清以及单克隆抗体评估所建立的方法的敏感法与特异性,并与商品化试剂(Genelabs公司抗-HEV IgG和IgM试剂,GL-IgM/GL-IgM)进行比较。29只恒河猴E2-IgM和E2-IgG的阳转率均为100%,其中75%在感染后4周内阳转,均早于ALT异常时间。E2-IgM持续2-14周,平均6周;E2-IgG在70周时仍无一阴转。GL-IgG阳转率为79.3%(23/29),多数晚于ALT异常时间,平均持续约18周,但最长为1只在感染后70周时仍为阳性。用E2-IgM试剂盒检测928份正常人血清,仅2份OD值略高于0.2。检测510份临床急性肝炎血清,可明显将其区分为2个部分,一个部分OD值小于0.2,其OD值分布与正常人相似;另一个部分OD值大于0.4,共131份,其中109份大于1.0。可能分别对应于急性肝炎中的非戊肝患者和戊肝患者。119份非甲-丙急性肝炎中,E2-IgM阳性57份,GL-IgM阳性29份(E2-IgM均阳性)。5060份普通人群血清的E2-IgG OD值在0.2以下,形成一个近似对数正态峰,均值为0.022,在OD值0.4以上则分布均匀。用E2-IgG试剂检测200份临床急性肝炎血清,结果OD值0.2以下也形成一个与普通人群类似的近似对数正态峰,但OD值在大于1.0-4.0间形成另一个尖峰(峰值在OD2.5处),其中多数E2-IgM阳性。抗-HEV单抗可明显阻断E2-IgM及E2-IgG,单抗Fab段的阻断效果与完整抗体类似,提示这种阻断是表位特异的。建立的戊肝IgM试剂和IgG试剂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IgM试剂适用于临床戊肝诊断,IgG试剂适用于既往戊肝感染诊断。  相似文献   
983.
21世纪害虫管理的一些特征展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戈峰  苏建伟 《昆虫知识》2002,39(4):241-246
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IPM研究的进展 ,认为未来的害虫管理是以作物的控害作用为中心 ,以农田生态系统或区域性生态系统为对象 ,以大量信息管理为基础 ,以发展新技术 (转基因作物和昆虫性信息素 )和农民参与为重点 ,以生态调控为手段 ,以持续发展为方向。从而使害虫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984.
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病原棒形细菌从棒杆菌属中独立出来之后,对于其中各菌分类地位的确立一直有较多争议。近年来已分别归入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拉氏杆菌属(Rathayibacter)5个属中。但此后又有人提出有些属中仍有异质性。这些分类上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分类手段逐渐由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向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多相分类法过度。新的方法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此外,植物病原棒形细菌分类系统的完善还有赖于植物病理学和微生物学家等多学科科学家的合作。  相似文献   
985.
广西叶甲亚科昆虫种类记述(鞘翅目:叶甲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 998~ 2 0 0 0年对广西十万大山及大瑶山地区考察所采获叶甲亚科并该所标本馆馆藏叶甲亚科标本及文献记载 ,共 2 0属 35种 ,其中包括1中国新记录属 Pseudolina Jacoby、1新种 Gonioctena( Brachyphytodecta) oculata sp.nov.、2中国新记录种 Pseudolina indica Jacoby,Paropsides bouveri Chen。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986.
在系统调查棉田捕食性飘虫种数量动态的基础上,应用生态能学的方法,分析并比较了不同插种期、套间作等农业措施对棉田捕食性飘虫控害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棉田飘虫对害虫的摄入量为26.45-70kJ.m^-2,分别占整个捕食性在天敌摄入量的28.30%-47.88%,是棉田捕食性天敌的优势种类;不同类型棉田飘虫对棉蚜的控害系数为5.07%-12.85%,并随着棉花播种期的推后和间套作呈现出下降趋势,它们在棉田生态系统害虫生态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7.
高温乳糖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源于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bgaB经克隆,测序后,转入大肠杆菌高效表达载体pET-20(b)中,重组菌在IPTG诱导下,表达出的重组蛋白比酶活量为6.66U/mg。比出发菌株高50倍。  相似文献   
988.
濒危植物明党参种子散布和种子库动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伞形科濒危植物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的种子生产、散布和种子库动态进行了研究。明党参平均每株产生完好种子132粒,86.36%来自顶生花序,不同生境中个体产生的种子千粒重有差异;其平均1.06m高的花葶在种子散布过程中易倒伏,使种子远离母株;种子散布格局为聚集型;种子库密度随时间逐渐下降。明党参种子产量和不同时期种子库密度均低于同科非濒危植物峨参(Anthriscus sylvestris),2个种的种子库均为非持续型;明党参具有低种子数、大粒种子、种子散布远离母株以减少种内竞争的K对策,在受到人类大量采挖和生境干扰后种群不容易迅速恢复;而峨参采取高种子数、小粒种子、种子近母株密集分布和产生无性系的r对策,种群受干扰后易恢复。  相似文献   
989.
五种芳香类挥发物质对酪蝇的引诱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不同浓度(1.0×10-6,1.0×10-5,1.0×10-4和1.0×10-3mL/mL)水杨醛、水杨酸甲酯、苯乙醛、苯甲醛、桂醇5种化合物对酪蝇Piophila casei(L.)成虫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1.0×10-6和1.0×10-5mL/mL苯乙醛,1.0×10-6mL/mL苯甲醛,1.0×10-5和1.0×10-4mL/mL水杨醛均对雌、雄虫表现明显的引诱效果。1.0×10-3mL/mL苯乙醛、水杨醛和苯甲醛对酪蝇雌、雄虫具有明显的驱避效果。桂醇和水杨酸甲酯在所测试的浓度范围内对雄虫具有明显的驱避效果。水杨酸甲酯在浓度为1.0×10-6mL/mL对雌虫有明显的引诱效果,其它浓度均对雌虫有明显的驱避效果。桂醇对雌虫有明显的驱避效果。这表明在高浓度时芳香物质对酪蝇成虫有驱避效果,在低浓度时对酪蝇成虫有引诱效果。  相似文献   
990.
Ammopiptanthus nanus is an endangered evergreen shrub endemic to the deserts of central Asia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laying further desertification. We examined allozyme variation and AFLP diversity in A. Nanus populations and investigated the mating system of this species using progeny arrays assayed for poly-morphic allozyme loci. Mating system analysis in the Keyi'eryongke'er population showed low levels of out-crossing, and strong inbreeding depression. Low levels of genetic variation were detected at both population (allozyme, Pp=14.0%,A=1.14, He=0.031; AFLP, Pp=14.5%, 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 I=0.063) and species (allozyme, Pp=21.1%,A=1.21, He=0.040; AFLP, Pp=20.9%, I=0.083) levels; while moderat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existed among populations, as indicated by allozymes (GST=0.081) and AFLP (GST=0.151-0.193). Founder effect, bottlenecks in evolutionary history, the mixed mating system and co-ancestry may have influenced the level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A. Nanus. Markers of both types provide new insights for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indicating that the Biao'ertuokuoyi and Keyi'eryongke'er populations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for in situ conser-vation and regarded as seed sources for ex situ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